首页 > AG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娱乐官方网站-顶级娱乐平台|见棺如官 见材如财(上) 丨 历史这件小事儿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39    次浏览

莫道棺材乃阴间冥物,见棺如官,见材如财。路遇棺材,求之不得,喜上心头。早年间,京城王侯贝勒爷出殡出棺,非亲非故想求缘求官求财的人要花上银子买上冥钱,早早站在道边,虔诚地祈祷,见到十八抬大棺材要顶礼膜拜,一头磕在黄土道上。光绪三十四年,鬼节的朗朗月夜,时任清光绪军机大臣的醇亲王在他什刹海后海的醇亲王府开了一个规模不大但品味极高的“堂会”,会后请各位来宾大员参观他的“寿材”,棺材也。 奕譞(中)、李鸿章(右)和善庆合影西殿正堂正摆着一副“大料”,此时此刻,来人方知,醇亲王为何对月而歌?对水而鸣?对众而乐?那副“大料”,官名:金刚寿材,讲究声如磐,明如镜,重如金,色如胆,味如香。难怪醇亲王乐得合不拢嘴,众人皆喜上眉梢,恭维之言不说,争相抚摸,都暗暗许愿,增寿增福增爵增财,百年之后也能有福住进此番阴宅,也不枉阴阳两世。在中国,考证不出多少年始出:备棺如同备官,备材犹如备财,不仅帝王将相家,平民百姓亦然。当年齐白石从湖南千里迢迢闯荡北平时,家当不多,接近贫穷,但却随身携带一副“寿材”,这副松柏木的棺材就摆在他住的跨车胡同正房西间窗户外的走廊上,上面苫着防雨的油布。 齐白石有一次有几位友人来访,不知齐白石是显摆还是讲风俗,轻轻拉开苫布,原来是口棺材,白石先生不无几分得意地说,古来终有去处。以后齐白石的画渐渐走红了,他就又从老家置办了一副更好的棺材,即便那样,齐白石仍然没有把西间窗根下的那个松柏板的棺材卖掉。老人家可能舍不得,据说当年作画累了乏了就走出屋去西间窗根下看看,摸摸那凉森森的棺材,也真奇怪,疲劳滞呆立马就烟消云散了。几乎和齐白石同时代的梨园大牌金少山,号称“十全大净”、“金霸王”,曾唱红整个京城整个梨园。他曾经为自己置下了一副极罕见的檀木棺材,视其为掌上明珠,每天练完功都要看油漆匠为其刷漆。晚年因年老而技衰,不能登台唱戏,又有抽大烟的嗜好,临到解放前,卖房子卖地卖了一切,最后不得不卖了那口被他视之如命的棺材。金少山死时极悽惨,头枕半截砖,身躺半张破席,一无所有,还是梨园的旧友为他凑钱买了一口松木棺材才下的葬。又想起宋代风流才子柳永,死时只剩一件薄衫,无亲无故,无依无靠,也无钱无地,是青楼女子集体捐钱,为柳永置办了一副又大又厚重的柏木大棺材,且为柳永收殓送葬。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由青楼妓女操办棺材、墓地,由妓女们送葬、出殡,柳永当为第一人。据说棺材上还刻有字,但已遗失,无人记取。 一九四〇年五月,张自忠将军战死沙场,其下属三十八师师长亲自组成敢死队冒死从日寇手中抢回张自忠尸体。全军上下都有一个心愿,给张总司令找一副好一些的棺材装殓。最后找到一位清末光绪年间的武举人家中,老人家家中停放着一口楠木棺材,据说已经上过四十九道漆,停放了二十多年了,但那是老人的寿材,老人家也年迈苍苍,几乎天天看着自己的“阴宅”。 没有人敢向老人家开口,据说三十八师亲临前线负了伤的副师长来到老人家牀前,双膝跪倒,含泪对老人家讲述了张自忠将军是如何战死的,当讲到为张将军清洁遗体时发现张自忠身上有八处伤口,炮弹伤有二处,刺刀伤有一处,枪弹伤有五处,其悲壮之况难以口述,那位副师长痛哭不已。老人家让人架着,一直架到停放棺材的小北屋,把那口闪着漆光的大棺材从头至尾细细地摸了一遍,老泪不禁滴在棺材上,最后示意:抬棺材!棺材抬到院里,老人家让人架到院里,棺材抬到街上,老人家让家人架到街上。这时他才看见满街都跪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都在向他致谢。老人家老泪纵横,他甩开家人双膝跪倒在地,对着缓缓移动的棺材说了一句话:“送棺如送人,给张将军送行了!”棺材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它没有看见人的诞生,却装载着人的死亡。棺材是人类从原始、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谁发明棺材已无据可查,它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必然,就像没人能说出谁是火的发现者。最早华夏子孙去世,是挂在树上,放在路上,弃在坡上,丢在石上,几乎和动物的死去毫无区别。大约到了夏王朝的后期,装殓逝者的木匣已经出现。到商王朝的后期,棺材即已出现,四百年后的周王朝,埋葬天子,不但有棺,更有椁,且不是一道。甚至可以说中国祖先的文明进步,最突出、最明显、最值得彰显的就是棺椁。中国文化已经把阳间的繁荣奢华、文明进步讲究到阴间,这从生到死的进步应该说也是一种文明的飞跃。春秋时代天子驾六,三椁两棺。但其实已然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摆起天子的谱,甚至不是天子胜似天子。从已发掘的秦景公的秦公一号大墓看,其规模、品质、陪葬品都远远超过周天子,比河南安阳商王的墓要大十倍。其中棺椁之讲究、之构造,让所有进场的专家瞠目结舌。棺椁之外的木炭层最厚处竟达三点三米,石膏泥厚达一点五米以上,棺分三层,棺有双棺、黄肠题凑,标准的春秋天子之葬。 出土的黄肠题凑墓葬结构。黄肠题凑乃古语、术语,黄肠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是说将黄心的柏木加工成像今天铁路铺轨用的枕木状的柏木料,然后木心向里,木头相对,围绕棺椁,铺成二层或三层敦敦实实的黄心柏木“房”。秦景公用了七百六十四根黄心柏木,其中最长的一根竟有七点三米,重达八百多斤,要十个大汉才能把它抬下墓坑,因为当时制作的棺椁太大太重,要把这庞然大物运到墓室,只好延长墓道,秦公一号大墓的东西墓道,相加竟有三百多米。据考证,春秋战国时代,墓葬棺椁的用料为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柏,且完全用榫卯结构。随着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不断成熟和提高,中国墓葬文化中的棺椁的制作也在不断由实用转向奢侈、高雅、豪华、艺术,这也标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成熟和善美。西汉用来做棺材的最上乘之料是金丝楠木,俗称楠木棺材。二〇一四年夏,我去江苏盱眙考察大云山汉墓,墓主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江都易王刘非。刘非的棺椁一律使用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虽经二千多年仍然扣之有金属之声,从棺材上残存的漆皮看,刘非棺椁上至少应该刷过数十道高漆,并绘有神祕的图画。 非常可惜,由于大云山汉墓被盗严重,已经很难辨别在刘非棺椁上绘的什么图,据推测,极有可能是彩绘,绘的是当时人们想像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极乐生活。甚至可能是西元前的艺术家在想像宇宙和天地之外的生活。从棺材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文化在先秦乃至西汉时期的飞速发展和高度文明。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编辑:马赛克兄妹作者 白头翁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大公报微信矩阵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